(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司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风电塔架供应商,预计将充分受益于风电装机放量和海风需求崛起趋势;随着产能扩张和产品结构升级,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业绩或迎加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4年EPS分别为0.26/0.53/0.75元,给予公司目标价11元(对应2023年21倍PE),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概况:风电塔架引领者,国资赋能再出发。公司主营业务为陆上、海上风电装备(包括风电塔架、导管架、管桩等)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和销售,以及风电场开发、运营,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风电塔架供应商。2022年6月,公司引入凯得投资为控股股东,实控人变更为广州经开委,由民营企业变更为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国资赋能强化综合竞争实力。受疫情及海风补贴退出影响,2022Q1-3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23/1.67亿元(-9.5%/-18.9%YoY),我们预计随着国内风电装机复苏及公司产能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2023年起公司盈利有望显著修复。
行业分析:风电塔筒需求放量,海风桩基产品升级。风电大型化加速降本,陆风项目收益率提升带动需求复苏,同时在前期疫情影响消除、项目储备丰富的情况下,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有望迎来加速增长,推动塔筒需求放量,预计2023-25年全球陆风塔筒需求达612/673/710万吨(+16%/+10%/+5%YoY),保持稳健增长,且头部厂商受益于行业落后产能出清和产品结构升级,份额有望逐步提升。同时,受海上风电快速崛起拉动,以及深远海发展趋势下海风水下桩基产品需求和品类规格将迎来快速提升,具备明显抗价值"通缩"效应,预计2023-25年全球海风塔筒+桩基需求将达384/510/910万吨(+92%/+33%/+78%YoY),且供需格局或逐步趋紧,加工费有望上行,推动盈利能力修复,产能区位配套健全和码头资源丰富的厂商将深度受益。
公司分析:完善产能布局升级,两海业务加速增长。公司作为我国最早专业生产风电塔架的公司之一,创造多个国内"首批"的标杆产品,在海上导管架、海风升压站平台等领域具备明显先发优势,在海上风电和海外风电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截至2022年底,公司风电装备产能合计约55万吨,生产基地毗邻"三北"陆风大基地和海运、出口便捷的沿海地区;且在建江苏扬州25万吨大兆瓦新产能,有望于2023年中投产;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南部海风桩基产能基地布局,我们预计2024年底其总产能有望增至120万吨左右,且较高价值量的大兆瓦管桩、导管架产能规模和占比将明显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将推动"两海"业务布局加速。受益于需求放量和产能升级,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塔筒桩基销量有望加速增至60万吨左右,且盈利能力或稳步强化。此外,公司积极拓展风电场运营业务,目前在运风电场装机规模50MW,随着风电项目收益率提升以及公司资金实力强化,有望推动风电场运营规模和盈利增长。
风险因素:风电装机不及预期;塔筒加工费持续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海外贸易壁垒抬升;公司新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风塔行业龙头之一,预计将充分受益于风电装机放量和海风需求崛起趋势;随着产能扩张和产品结构升级,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2.47/4.93/7.02亿元,对应EPS预测分别为0.26/0.53/0.75元,现价对应PE为33/17/12倍。综合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的结果,我们给予公司目标价11元(对应2023年21倍PE),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