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资讯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丛斌:“死亡密码”破译者-通讯

2023-04-06 16:10:58 河北新闻网

“死亡密码”破译者

——记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丛斌

丛斌指导科研工作。河北医科大学供图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丛斌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的家庭,从医的父母耳濡目染之间成就了聪颖的丛斌对于世界的好奇。

他曾评价自己那个时候是个有些淘气并带有少年叛逆性格的男孩。

由于顽皮,老师经常批评丛斌,而他也因为叛逆,一心想要“挑挑老师的毛病”。

一次数学老师讲应用题时,落了一个数字,丛斌大声说:“老师,计算土方量是长乘宽乘高才对,您没有乘高,所以不准确。”

“原来学好了还可以给老师挑毛病”,回忆自己奋发学习的初衷,丛斌忍俊不禁。自那以后他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他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从“给老师挑毛病”变为真正的热爱。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丛斌作为东三省唯一一名河北医科大学录取考生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留校任教。

1983年,适逢教育部发文在医学院校开科法医学专业教学,学校安排丛斌作为教学师资储备参加法医学高师班学习。

人的职业与热爱,冥冥当中似乎有着天赋的因缘。

说起从事法医学专业,丛斌常常回忆起他在病理学教学期间的一个小小的经历。

有一次,丛斌在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我国著名法医学家郭景元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实用法医学》,便把书买了回来,从此对法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领导征求丛斌从事法医学教育的意见时,丛斌欣然允诺。

随后,丛斌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安医科大学全国高级法医师资培训班学习法医学专业。学习结束后,丛斌1986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法学物证专业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丛斌回忆,那时大学食堂往往是饭菜分开供应,下午6点钟研究生下课之后来到饭堂的丛斌如果排完饭菜两队,往往就赶不上7点钟开始的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课程了。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年轻的丛斌买上两个馒头匆匆来往于两所大学之间的身影。

标本、尸体照片、尸检报告……他热爱从一堆素材里抽丝剥茧,一点点推导出“谜底”。

这一过程,被描述为“让死去的人说出真相”。

但事实上,真相的浮现,有赖于解剖现场的一丝不苟、实验室里的精准取材、显微镜下的见微知著。

DNA以其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和证据稳定性,被视为“证据之王”。

20世纪末,刚刚开始被重视起来的法医鉴识技术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受自然因素、保管条件和保管常识的限制,DNA分子严重降解,为法医鉴识造成很大的困难。

面对残存的DNA片段,丛斌苦苦思索推演着技术上多因素的关联在整个DNA检验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状态。“降解的DNA必然也是其生物学体系中的一个片段,我要做的,是从中挖掘遗传信息,将残存的信息体系化,还原其本来面目。”

经过跨越了化学、热动力学、酶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研究,丛斌完成了对序列多态性和长度多态性并存的DNA结构分型体系的构建,填补了法医学界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并在刑事侦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1年,丛斌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高度腐败检材降解DNA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0多年来,丛斌破解了犯罪现场疑难生物检材溯源国际性难题,纠正了多起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在他的推动下,我国法医学科获批一级学科,河北医大法医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他研发的混合斑DNA分型技术破解了刑事案件世界难题。创新法医组织病理学成伤理论,在应激性损伤、广泛软组织损伤等复杂死因鉴定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认定刑讯逼供和国家制定“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他主导的《中医药法》立法工作,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和临床工作三大内容写入中医药法;他提出的将传统秘方配方及制作工艺作为永久性保护纳入了中医药法,将“国家鼓励具有多靶向调节和干预的新药研制”写入《药品管理法》第16条,为中药走向国际、引领世界新药研发提供法律依据。为河北中医药事业发展及河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司法鉴定人、省管优秀专家……而今,丛斌的头衔又多了一项“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得主”。(文/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海报/赵燕杰、张婷)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